中共西南大学委员会文件
西委〔2017〕58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二级党组织、各单位:
《西南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西南大学委员会
2017年5月4日
西南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精神,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共青团重庆市委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切实推进学校共青团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适应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改革新形势、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新要求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学校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推动“双一流”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二)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学校共青团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
主动融入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大局。围绕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大局,找准共青团工作的职能定位与工作路径,不断提升和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彰显共青团的组织特征与特色优势。
坚持青年主体地位。坚持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深化以青年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脉搏,了解青年心声,坚持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使学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紧紧围绕提升学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三)主要目标
通过改革创新,使学校共青团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得到切实增强,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取得重要成效,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主要改革任务
(一)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1.优化校团委机构设置。校团委内部机构设置要与时俱进,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等主要任务,根据工作实际合理设置和调整工作机构。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部调整为青年创新创业工作部,新增青年新媒体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中心等工作机构,为团学重点工作推进提供专业化支撑。
2.建立健全团教协同工作机制。学校行政应有1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党委分管领导与行政联系领导要定期组织召开共青团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工作统筹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部)要加强与共青团协同与合作,加大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青马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工作的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学校共青团要加强和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构建与高质量的第一课堂相补充、相衔接、相促进、相融合的第二课堂,努力形成团教资源上共享、工作上相互支持、管理上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共青团要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力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推动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
3.推行团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制度。校团委书记班子每学期至少联系3个团支部并深入3个二级团组织开展走访调研,学校各级专职团干每人每学期至少联系3个团支部并指导参加至少3次团支部活动。该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学校各二级团组织和全校专职团干绩效考核和评优的前提指标,一票否决。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通过实行青年师生评议工作制度,使青年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根据需要以多种形式召开面向全校青年师生的恳谈会、通报会等。
4.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香樟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含弘杯”、研究生支教团、“青春派”团学干部学习成长沙龙、“团日微活动”“团课微讲堂”示范评比等项目活动的运行规范和内涵提升,着力打造若干契合学校办学特色,助推青年成长发展的团学工作品牌。贯彻落实《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工作规程》,注重学校共青团组织运行规范化、制度化。运用新媒体手段指导和推动工作,大幅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注重对基层团组织的直接支持指导,努力为基层团组织配置和争取资源,加强工作标准化和知识化管理。
(二)改革健全组织制度
5.完善团学组织格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改进团组织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推动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校团委要指导校学生会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校学生会须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负责学生社团工作。落实由校团委和挂靠单位团委“二级管理”,校团委、各二级团委、社团指导老师、社团联合会“四级联动”的社团管理机制,重点加强对理论社团的审批和管理。
6.健全团学代会制度。按照《西南大学章程》定期召开学校团学代会,团代会每4年召开一次,学代会每2年召开一次。逐步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代表比例。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学校各级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
7.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或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的制度。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进 “团支部上网行动”、团支书满意度测评和团支部活动开放共享工作。强化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加强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夯实基础团务,扎实做好评优评奖和推优入党等工作。对青年教职工,要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加强联系服务引导,注重促进青年教职工密切联系学生。通过专题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实践活动等形式扎实推进“一学一做”教育实践,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8.健全共青团“三会两制一课”组织生活制度。要继续加强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强化团员意识,提升各级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落实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和团课等团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切实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制度的刚性和严肃性,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
(三)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9.深化“六个融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熏陶、身边榜样选树和团组织生活,确保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教育,开展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西大最美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校史校训校风教育等活动。
10.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打造青年新媒体中心,建设新媒体工作室,推动新媒体平台规范化、标准化运行管理。依托“青春西大”,大力推进新媒体产品创新,探索与时尚文化、青年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新媒体产品供给新路。持续推进“团学干部媒介素养提升工程”。着力把新媒体工作平台打造成组织与引导青年的活跃阵地,服务与维护青年权益的互动平台,共青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创新枢纽。结合全团“智慧团建”系统实施,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络化。
11.完善学生代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机制。贯彻落实《西南大学学生代表大会实施细则》(修正案)、《西南大学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学生代表通过列席校长办公会、提案等途径有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校学生会、院(部)学生会、班级中设立权益部长(委员),打造西大版“青年之声”维权服务品牌“权小维”,为同学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
12.筑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筑牢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拓展长效平台,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自我教育与服务。筑牢学习提升长效平台,打造“创道讲堂”活动品牌,讲授创业故事,传播创业之道。筑牢交流分享长效平台,分类分层开展“青春派”创新创业沙龙。筑牢遴选培育长效平台,举办“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含弘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每项赛事两年举办1次,两项赛事隔年交替举办。筑牢孵化培育长效平台,打造集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培训指导、创业项目帮扶为一体的第二学生活动中心创客空间。
13.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注重以善示人,以美育人,着眼于满足青年学生的内在审美需求,加强校园原创文艺作品供给。围绕校史、校训和大学精神,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学校价值观念,提升青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校园艺术作品。提升师生歌手大赛、新生才艺大赛、社团文化艺术节的青春时尚度和审美旨趣。
14.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推动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交融渗透。深化“雷锋式团支部”建设,打造共青团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一校一品”,推进“青春伴夕阳”服务离退休教职员工志愿者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审美情操,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阳光自信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审美追求。做好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15.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办好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香樟计划”,着力搭建青年团校的示范阵地和党建带团建的生动载体。提升专题集中培训、学习沙龙、素质拓展、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实践锻炼、调查研究等培养环节的质量,通过开展赴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进行学习和实践锻炼、两岸青年“孔子行脚”、海外全球领导力与创新力培训等项目,扎实推进大学生骨干培养。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
(四)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16.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建立从青年教师中选任至少1名兼职副书记、从学生中选任至少2名兼职副书记的制度;在校团委班子成员中,兼职副书记的比例不低于50%。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确定二级团组织书记任免,由所在单位党组织向团委提出推荐建议人选,经团委、党委组织部审核提出建议意见,报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提交党委常委会审定。从严选拔、从严管理共青团干部,根据专职、兼职干部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
17.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学校干部培训序列,力争每2年轮训一遍共青团专职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按照“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要求,深入开展“走转改”“青春派”团学干部学习成长沙龙,教育引导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建立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发布和成果遴选机制,探索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共青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培养相结合,结合共青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逐步完善共青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挂职的制度安排。
(五)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8.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将团组织建设纳入学校党建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各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占一定比例。党委明确由1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1次专题研究团的工作,学院(部)党政联席会每学期至少1次专题研究团的工作。校团委书记根据议题列席校党委常委会,各二级团组织书记参加所在单位党政联席会。团委书记作为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各二级团组织书记作为院(部)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19.优化资源条件保障。团组织应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各级团组织单独设置。结合共青团工作需求实际,保持校团委书记班子“一正三副”现有基本格局,书记为正处级,副书记为副处级。增加校团委专职团干部编制2个,使校团委专职团干部人数达到11人。二级团组织书记为专职干部的,按学校科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学校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校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组织实施
学校党委负责领导统筹共青团改革工作,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分管领导与行政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的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共青团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研究、协调、督办各项改革任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人事处、发展规划处、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基本建设管理处、大学科技园、信息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校团委,负责共青团改革的日常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
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成员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攻坚意识、协同意识,把握好方向和路径,明确分工,确保改革蹄疾步稳,既要改成,更要改好。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要加强指导和统筹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校团委要负责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具体落实。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人事处、发展规划处、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基本建设管理处、大学科技园、信息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协同配合,为共青团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各学院(部)要大力支持,形成改革合力。各级团组织要密切配合,落细落小落实改革各项举措。
加强对共青团改革过程的督促检查。制定改革实施推进表,2017年4月全面推进共青团改革工作,2017年12月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及时上报改革动态,及时反馈工作进展,及时推动事项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任务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要在中期召开共青团改革推进会,靠实部门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及时分析通报改革进展情况,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抄送:党委常委、李明副校长
中共西南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17年5月4日印发